基地动态

当前位置:主页 > 基地动态 > 基地动态

衡阳老工业基地,这样创业(倾听·转型中国)

加入时间:2015/06/11 12:03:00 | 访问量:1283|来源:人民日报

      倒闭企业多、下岗工人多、闲置厂房多……老工业基地标签式的诸多“包袱”,在湖南衡阳却另有一番风景。

      国有企业改制“靓女先嫁”后,原本少有人问津的“边角余料”变身为创业基地。换个视角审视,闲置的厂房设备,下岗的技术工人,都成了创业的先天资源——100多家老企业倒下了,600多家新企业却在原地被“孵化”出来。

      记者近日走进湖南衡阳,探寻这个老工业基地的创业经。

      困境——

      110多家企业长期停摆,数万名下岗职工待安置

      16年前出任湖南衡阳市铝制品总厂厂长时的场景,依然能在刘光军的脑中清晰映现。

      设备闲置,厂房空荡,没及人腰的杂草在厂区疯长……“没有人敢在厂区内随便走动,因为常常有蛇出没。”刘光军做了一个略带夸张的比喻:“就像森林公园。”

      彼时的衡阳铝制品总厂,已停产5年,工人们全部下岗,收入断了来源。管理层的办公楼,常常被前来讨要生活费的工人堵住大门。刘光军之前的领导班子,差不多几个月就换一拨,基本没人站得住脚。

      当家人就像等米下锅的主妇,上面来一点钱,就立马发给急需钱用的职工。

      这般惨淡的境况,远不止铝制品总厂一家。1950年建厂的衡阳建湘柴油机厂,1996年进入了停摆状态。在工厂子弟段超的记忆中,除了厂区内的大树依然枝繁叶茂,整个工厂就像一台锈迹斑斑的机器,

      “企业的水网因为老化,每月就要流失3000吨水”。

      作为全国26个老工业基地之一,衡阳的国有企业一度辉煌,却在市场经济浪潮中纷纷陷入困境,300余家国有企业进入停摆状态。国企改制“靓女先嫁”后,仍有160多家“边角余料”少人问津。数十亿元债务压身,数万名下岗职工待安置。

      企业不是没想过办法。刘光军上任后,就一度尝试对外招商,“请过香港的老板,投了几百万,还是不见起色,钱打了水漂”。靠救济永远是杯水车薪。在建湘柴油机厂,一些厂房开始面向老员工和外来者出租;同样的厂房租赁也开始在铝制品总厂出现。“我们的想法就是不让厂房闲置下来,能够产生一点点效益。”刘光军说。沉淀的资源由此被慢慢撬动。

      重生——

      盘活存量资源,600余家创业企业原地成长

      作为第一批进驻铝制品总厂的创业者,陈曦2003年带来的“家当”,不过30多万元的启动资金和5名员工。租了800平方米厂房,添置了几台二手设备,他的衡阳市雁江林汽车配件厂,就这样起步。

      对于创业者来说,别人眼中的“包袱”,却是难得的先天资源——不错的地理区位、现成的厂房设备以及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,可为他们省去大量的前期成本。

      唐小林,朝阳动力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管理部部长。他所在的朝阳动力,用的是原建湘柴油机厂的厂房,做的是同类的柴油机产品,用的是一样的市场渠道,很大一部分员工也是来自老企业的下岗职工,

      “企业之所以进驻建湘,看中的就是这里原有的厂房设备和技术力量。”

      几万元投入、几名员工,就能开办起一个微型工厂——低门槛的进驻成本,日渐提升着老厂区内的人气,这让刘光军和他的同行们开始感受到不一样的新活力。2007年,原铝制品总厂与衡阳市其他两家倒闭国企一道,成立“三叶创业基地”。刘光军的身份,从原铝制品总厂厂长,变成了三叶创业基地的董事长。此前一年,新建湘中小企业创业服务公司,也在衡阳建湘柴油机厂挂牌成立。

      从贷款到招工,从证照办理到税收奖励,创业基地的服务尽其所能,就像呵护自己的孩子。2008年的一场冰灾,损坏了陈曦的厂房,让他记忆犹新的是,基地的工作人员同他一道维修,一直干到晚上12点。

      “孩子们”的成长快速而健康。雁江林主打柴油机零配件,为衡阳一家大型企业做配套,一做就是12年。如今,企业的市场已开拓至省外,产值翻了几十倍,去年达到了1000多万元。“我们一个厂的产值,就超过了以前的铝制品总厂。”陈曦说。

      “目前在原铝制品总厂的创业企业,一共24家,产值已经超过了5个亿。”更让刘光军感到自豪的是,平均每平方米厂房就有1万多元产值,这样的产出强度放在当地其他工业园,也不多见。

      如今的衡阳,通过盘活老国企存量资源成立的创业基地,共有23家,成功孵化中小企业600多家。这600多家创业企业,围绕衡阳的骨干企业做配套,已经成为当地产业链条中不可忽视的生力军。

      衡阳市副市长刘正兴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:“百余企业倒下去,六百企业站起来。”

      瓶颈——

      老的出不去新的进不来,盼创业基地扩容

      2011年,铝制品总厂实施改制。让创业企业感到安心的是,改制并非简单一卖了之——衡阳市政府通过成立投资公司,对工厂资产进行整体收储,以资本运作的形式,妥善安置了职工。同样的改制办法,让包括三叶在内的其他创业基地,继续运行。

      不过,企业快速成长,创业基地的烦恼也随之而来。最大的瓶颈,是空间。

      9年前,曾亚辉的衡阳市胤涛工贸有限公司进驻三叶创业基地,租赁厂房面积不过200平方米,到如今已经翻了15倍,“几乎每年都要扩大面积”。去年,基地不得不将一处废弃的仓库进行改装,为胤涛新上马的一条生产线腾出了1000平方米的空间。“目前看来基本够用,但是用得紧巴巴。”曾亚辉说。

      三叶的厂房数年之前就已“饱和”。原有的企业要扩大面积,外面还有新的创业者想进来——因为空间的问题,刘光军多少有些许无奈。

      为了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,周霞选择了搬迁。今年1月,她的衡阳凌云特种材料有限公司,在当地一家大型工业园落户。“新家”的厂房面积达到了11800平方米,企业因此增加了3条生产线。

     “搬家”的成本可不低,周霞为此新投入2000多万。她坦言,像凌云这般有实力搬出创业基地并能很好适应新环境的企业,目前仍然不多。

      “搬到大型工业园内,租金、用工、用电、管理、物流的成本都提高了不少。”新建湘中小企业创业服务公司副总经理段超告诉记者,不少搬出去的企业因为不适应,曾多次表示了“回家”的念头。

      陈曦同样想过搬迁,根据企业未来的规划,用地面积在8000平方米以上。“但目前基地交通方便,且已经形成了配套的产业集群,如果搬到新的环境能否适应?我们还下不了这个决心”。陈曦说。

      “老的出不去,新的进不来。”在创业基地的管理者看来,如何破解发展空间的瓶颈,他们无法回避。“创业基地就像小学,大型工业园就像大学,小学刚毕业就送往大学,肯定不现实。”刘光军认为,眼下的创业孵化体系,存在链条上的缺失。

      另选新址对基地进行扩容,是刘光军眼下最大的期盼。“既有‘小学’,对初创企业依然保持低门槛,又有‘中学’来满足快速成长企业的需求。”他建议,搭建起多层次的创业孵化体系,对创业企业既能“孵出来”,还可“送一程”。